廣東省佛山市
佛山(英文:Foshan、Fatshan)簡稱禪,古稱忠義鄉、季華鄉,“肇跡于晉,得名于唐”,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據考證,佛山的歷史起源于現禪城區瀾石街道區域,距今約4500-5500年。唐宋年間,佛山的手工業、商業和文化已十分繁榮。明清時,更是發展成商賈云集、工商業發達的嶺南重鎮,與湖北的漢口鎮、江西的景德鎮、河南的朱仙鎮并稱中國四大名鎮,與北京、漢口、蘇州并稱天下“四大聚”,陶瓷、紡織、鑄造、醫藥四大行業鼎盛南國。清末,佛山得風氣之先,成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先后誕生了中國第一家新式繅絲廠和第一家火柴廠,并建立了“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竹嘴廠”。
佛山是廣東省第三大城市,中國古代四大名鎮之一,在中國最具經濟實力和發展活力之一的珠江三角洲中部,為“廣佛都市圈”。佛山是“廣佛同城”、“廣佛肇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重要組成部分,在廣東省經濟發展中處于領先地位。
佛山現轄禪城區、南海區、順德區、高明區和三水區。全市總面積384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3萬人,其中戶籍人口370.89萬人。佛山是著名僑鄉,祖籍佛山的華僑和港澳臺同胞達140萬人,其中港澳同胞80多萬人。
佛山不是一個整體,而是一個城市群,是由4個縣域和一個市區域組成的一個組合體。他沒有一個固定的中心,可以凝聚起整個佛山地區,但他卻可以協調起市區與縣域的協調發展。
佛山新八景:西樵山、佛山祖廟、清暉園、南風古灶、陳村花卉世界、三水荷花世界、高明皂幕山、南國桃園。
城市地標:佛山恒安瑞士大酒店(高度208米)、祖廟、百花、東方廣場等。
地理位置:佛山市中心區距廣州三大交通樞紐(廣州新白云機場、廣州新火車站、廣州南沙港)車程均在1小時之內。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使佛山能夠充分接受廣州的輻射和帶動,與廣州共享基礎設施、交通網絡、金融資本、人才教育、科技信息和市場服務等資源,實現聯系緊密、產業聯動和功能互補。佛山毗鄰港澳,與香港、澳門分別相距231公里和143公里,車程均在2小時左右,隨著廣珠城際軌道的開通,佛澳形成“1小時交通圈”,使佛山能夠充分利用港澳的市場優勢和國際性大都市的地位,廣泛參與世界經濟,走向國際化。地區經濟運行情況:廣東省第三大城市。
【地名由來】
“佛山”來源
佛山古稱季華鄉。東晉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剡賓國(現克什米爾)的三藏法師達毗耶舍帶了二尊銅像來到季華鄉,在塔坡崗上(即今塔坡街)建佛寺,傳佛教。他回國后,隨著時間推移,寺宇倒塌。
到唐朝時,這里又變成了一片崗地。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某日,塔坡崗上異彩四射,鄉人奔走相告。于是人們便齊聚起來,在塔坡崗上發掘,竟掘出三尊銅佛,搬開佛像,便有一股清泉涌出。根據碑文記載,得知東晉曾有剡賓國僧人達毗耶舍,在此講經及建過經堂。鄉人于是建井取水,并在崗上重建塔坡廟寺,供奉三尊銅佛。人們認為這里是佛家之山,于是將季華鄉改名為“佛山”。
這就是佛山得名的由來。后來,世人傳誦著這樣一句諺語:“未有佛山,先有塔坡”。
“忠義鄉”來源
明代正統年間,廣東洪水為患,農田失收,朝廷賦稅不減,終于釀成1449年爆發的黃蕭養起義。景泰元年(1450)二月,明將董興率軍隊至,黃蕭養兵敗被擒,起義失敗,佛山城圍立解。景泰二年(1451),皇帝論功賞賜,封冼灝通等二十二人為“忠義官”,建“忠義流芳祠”,佛山賜名“忠義鄉”,祖廟敕封為“靈應祠”,永享春秋崇祀。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佛山屬于百越地。
秦、漢時期,現禪城、順德、南海、三水屬南海郡番禺縣;高明屬高要縣。
晉代,禪城稱“季華鄉”。
590年(隋開皇十年),從番禺縣分置南海縣,因舊置南海郡得名。
628年(唐貞觀二年),季華鄉稱“佛山”,意為“佛家之山”,簡稱“禪”。
五代十國時佛山、順德屬咸寧縣,宋初重新并入南海縣。
1452年(明景泰三年),敕封佛山為“忠義鄉”,屬南海縣。同年,置順德縣,意為“順天威德”。1475年(明成化十一年)置高明縣,因原有高明巡檢司而得名。
1819年(清嘉慶二十四年)置三水縣,意為“三水合流”。
1912年(民國初期)設立南海縣府于佛山鎮。
1924年(民國十三年)設立佛山市政廳,三年后因貪污腐敗而撤銷。
1934年(民國廿三年)改名佛山特別區,屬下六個鄉公所。
1938年(民國廿七年)佛山淪陷后偽日時期。
1945年(民國卅四年)抗日勝利,撤銷佛山特別區,改六鄉為三鎮。
1946年(民國卅五年)設南海縣府,撤三鎮為佛山鎮,直至1949年10月佛山解放。
1949年10月19日,高明縣全境解放,高明縣人民政府由合水移至明城。10月29日,佛山軍管會成立,并接管南海縣;順德縣、三水縣、高明縣也分別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實施軍事管制。10月31日,佛山市人民政府成立。
1950年2月15日,成立三水縣人民政府。3月1日,成立南海縣人民政府。3月20日成立順德縣人民政府。7月1日,佛山改市為鎮,歸南海縣管轄。
1951年6月26日,佛山鎮改鎮為市。
1954年6月,中共粵中區黨委、粵中行署由江門市遷入佛山市大福路10號。粵中行署轄24縣(中山、順德、南海、三水、番禺、東莞、寶安、增城、博羅、龍門、珠海、新會、高明、鶴山、封開、 懷集、高要、廣寧、四會、新興、羅定、云浮、郁南、德慶),1市(石岐)和2省轄市(江門、佛山)。
1956年2月,成立中共佛山地委、佛山專區,轄13縣(中山、珠海、番禺、順德、南海、三水、新會、鶴山、高明、臺山、開平、恩平、花縣),1市(石岐)和 2 省轄市(佛山、江門)。
1958年佛山、江門改縣級市,由佛山專區領導。
1966年,佛山市升為地級市,由廣東省、佛山專區雙重領導。
1970年,佛山專區更名為佛山地區,佛山、江門改為縣級市。佛山地區轄南海、順德、三水、高鶴、臺山、恩平、番禺、中山、珠海、新會、開平、斗門12縣和佛山、江門兩市。
1983年6月1日,撤銷佛山地區建制,實行市領導縣體制。佛山市轄中山、南海、順德、高明、三水5縣。
1984年6月,佛山市轄汾江區(1986年易名為城區)、石灣區、南海、順德、高明、三水縣,代管中山市。
1992-1994年,順德、南海、三水、高明先后撤縣設市(縣級),由佛山代管。
2002年12月,佛山市轄禪城(含城區、石灣、南莊)、順德、南海、三水、高明五區。
【行政區劃】
國務院的批復同意撤銷原佛山轄區的城區、石灣區以及縣級南海市、順德市、三水市和高明市,同意設立佛山市禪城區、南海區、順德區、三水區和高明區五個區。
2002年行政區劃調整后,佛山確定走組團式城市發展模式,差異化開發建設“1+2+5”組團共8個功能完善的城市中心區,并著力打造一批產業與生態相兼容、快節奏與慢生活相結合的富有嶺南特色的優美鎮(街),最終形成“1+2+5+X”城市發展格局。
佛山市氣候概況
佛山位于中國廣東省中南部,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東倚廣州,南鄰港澳,地理位置優越。佛山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23.2°C,自古就是富饒的魚米之鄉。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及其支流貫穿全境,屬典型的三角洲河網地區。
tags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