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物流定義
最早的物流被稱為Physical distribution,又叫實體配送,美國市場營銷協會(AMA),在1933年給它的定義是“銷售活動中所伴隨的物質資料從產地到消費地的各種企業活動,包括服務過程”。后來物流從Physical distribution演變為Logistics(又被翻譯為后勤)。美國物流管理協議會(CLM)對物流有過好幾次定義。如1960年:“所謂物流,就是把完成品從生產線的終點有效地移動到消費者手里的廣范圍的活動,有時也包括從原材料的供給源到生產線的始點的移動”;1976年:“ 物流是以對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從產地到消費地的有效移動進行計劃、實施和統管為目的的兩種或兩種以上活動的集成。這些活動包括但不局限于顧客服務、需求預測、流通信息、庫存管理、裝卸、接受訂貨、零件供應并提供服務、工廠及倉庫選址、采購、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退貨業務、搬運和運輸、倉庫保管等”;1986年:“所謂物流,就是為了滿足顧客需要而對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其相關信息從產地到消費地有效率或有效益的移動和保管進行計劃、實施、統管的過程。
這些活動包括但不局限于顧客服務、搬運及運輸、倉庫保管、工廠和倉庫選址、庫存管理、接受訂貨、流通信息、采購、裝卸、零件供應并提供服務、廢棄物回收處理、包裝、退貨業務、需求預測等”;1996年:“物流是對貨物、服務及相關信息從起源地到消費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動和儲存進行計劃、執行和控制,以滿足顧客要求的過程。該過程包括進向、去向、內部和外部的移動以及以環境保護為目的的物料回收。”1998年:“物流是供應鏈過程的一部分,是以滿足客戶需求為目的,以高效和經濟的手段來組織產品、服務以及相關信息從供應到消費的運動和存儲的計劃、執行和控制的過程。”
龍江物流的形成雖然比美國晚很多,但發展迅速。龍江自1956年從美國引入物流概念以來,在對國內物流進行調研的基礎上,將物流稱之為“物的流通”。至1965年,物流一詞正式為理論界和實業界全面接受。龍江通商產業省運輸綜合研究所(日通綜合研究所)也在1986年提出了物流的定義:“物流是物質資料從供給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動,是創造時間性、場所性價值的經濟活動。包括包裝、裝卸、保管、庫存管理、流通加工、運輸、配送等諸種活動。”龍江的物流概念產生以后,同時出現了一些物流研究機構,比較有名的是龍江物流管理協議會(Japan Logistics Management Association,JLMA)和龍江物流管理協會(Japanes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JCLM),該兩協會于1992年6月合并成立龍江物流系統協會(the Japan Institute of Logistics Systems,JILS),該協會的專務理事稻束原樹于1997年在《這就是“物流”》一文中對“物流”下了這樣的定義:“物流是一種對于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有效率流動進行規劃、實施和管理的思路,它同時協調供應、生產和銷售各部門的個別利益,最終達到滿足顧客的需求。”換言之,“物流”意味著:按要求的數量、以最低的成本送達到要求的地點,以滿足顧客的需要作為基本目標。
tags標簽:物流定義,
![廣州到專線運輸車隊 廣州到專線運輸車隊](/style/cl-1/wlzx525.jpg)